我國近兩千項空間技術已移植國民經濟
2012-06-26
神舟九號飛天,“天神”對接,舉世矚目的發(fā)射,中國首位女航天員進駐太空等話題之外,關于此次飛行所承載的科研任務在實際民生中的應用也是眾人關注的命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此次飛行,3位航天員將承擔15項航天醫(yī)學相關空間實驗,其中航天飛行對前庭眼動、心血管及腦高級功能影響研究,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的細胞學機制研究,空間骨丟失防護技術研究,在軌有害氣體采集與分析,航天員在軌人體質量測量是最重要的5項。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報告顯示,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航天技術民用,你知道或者不知道,它一直在我們身邊。
服務百姓生活
航天技術民用,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嬰兒使用的“尿不濕”就是美國最早航天技術轉民用的成果。方便面里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員食品中的真空脫水技術;運動鞋的“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術,源自航天服設計的靈感;航天員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的技術成果,已部分應用于長期臥床病人的“雙抗”治療;甚至IC卡、網(wǎng)上銀行、手持遙控器換頻道都與航天技術不無聯(lián)系。
依托航天、軍工技術成立的中國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就分別推出了構筑安全體系的“金稅工程”、“金盾工程”和“金卡工程”。“金稅工程”以先進的密碼技術為主導,為國家解決了遏制偷逃騙稅犯罪的重大問題。公司參加了國家“金盾工程”總體設計、國家人口基礎信息資源庫總體規(guī)劃,協(xié)助公安部完成了治安、刑偵、禁毒等公安業(yè)務的總體方案設計和系統(tǒng)集成工作。開發(fā)的“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平臺”是國家“金盾工程”的重要項目,覆蓋了旅館業(yè)、洗浴業(yè)、娛樂場所、內保單位、保安等18個行業(yè)。在國家“金卡工程”中,航天信息以軍工通訊、精確制導(包括射頻識別)等核心技術為基礎,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卡”,成為我國最早研發(fā)、最早進行成果轉化、最早將IC卡產品推向市場的企業(yè)。在智能交通領域,智能IC卡收費讀寫機具產品已經覆蓋全國70%的高速公路路網(wǎng)。此外,公司還開發(fā)了奧運追溯系統(tǒng)和商務部“肉菜追溯系統(tǒng)平臺”。
2003年非典期間,許多醫(y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無法散發(fā)體內熱量,導致體力消耗太大。中國航天員中心利用航天服中的冷卻技術,制作了特殊的冷卻背心,贈送給小湯山醫(yī)院和解放軍309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有效解決了防護服散熱問題。
還有光伏產業(yè),其關鍵技術是來自空間太陽能電池技術的二次開發(fā)。還有2008年奧運會火炬在珠穆朗瑪峰上的傳遞和主火炬的點火,其核心技術也是來自航天技術,特別是火箭發(fā)動機燃燒技術轉化而來的。
五顏六色的彩椒,90公斤重的南瓜……
2009年,記者在新疆采訪的時候,一個農業(yè)示范園里的農戶們告訴我,這些都是太空育種的產物。
“太空誘變育種”的試驗,早在1991年的神舟一號就開始了,當時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
此后,每次飛行都有不同的搭載。
杜康酒曲、植物種苗紅豆杉的組織胚胎、臺灣的農作物種子、靈芝、雜交水稻、桂花樹、羅漢果和蘆竹以及河北懷來縣的葡萄種子等都曾搭載飛船到太空。
品種更多,產量更高,太空育種讓人們的餐桌有了更多的選擇。
帶動科技創(chuàng)新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fā)言人張煒表示,航天工程涉及到眾多的學科門類和技術領域,通過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的實施,推動了物理學、化學、現(xiàn)代力學、地球科學以及材料、工藝、制造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提升,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的發(fā)展。
神舟三號飛船上進行的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包括蛋白質和其他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實驗和生物細胞培養(yǎng)實驗,在空間微重力環(huán)境中獲得了結構完整的蛋白質晶體樣品,有利于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其特殊功能信息的關系。這些研究成果對于獲取以至生產高純、高效的生物制品和進行生物藥品研制具有重要意義。
又如在神舟四號中,首次用于飛船的多模態(tài)微波遙感器由微波輻射計、雷達高度計、雷達散射計三種模態(tài)儀器構成,結束了中國航天沒有微波遙感的歷史,而獲得的輻射計和高度計模態(tài)的數(shù)據(jù),留軌半年后,積累的數(shù)據(jù)可以為海洋、氣象業(yè)務衛(wèi)星提供技術基礎。
1999年到2011年,神舟八次問天,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車載式多功能相控陣測量雷達均出色完成飛船返回段的跟蹤測量預報任務,為“神舟”翱翔太空凱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而這項技術也用于開發(fā)民用雷達中,在民用風廓線雷達的研制中,23所充分借鑒了軍用相控陣雷達技術,大大提高了風廓線雷達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之后又研制成功了邊界層、對流層兩大系列多個產品,在環(huán)保、減災防災、天氣預報等方面都有應用。
航天二院203所自主研制的毫米波主動式三維人員安檢系統(tǒng)樣機在三維全息成像分辨力、掃描成像處理時間、危險可疑物品檢測能力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填補了中國在毫米波主動式三維人體安檢設備領域的研究空白,加固了中國安檢的大門。
在森林防火領域,航天三院海鷹集團利用光電技術、信息化等高新技術,將先進的航天技術轉化應用在民用領域,設計了一套森林災害預警及指揮調度系統(tǒng),將森林火災監(jiān)測、預警功能和指揮、調度功能有機結合到一起,真正實現(xiàn)了對森林災害的綜合防護和救援指揮功能。
看得見的未來
很多駕駛新手在停車入位時往往會夢想自己的座駕可以像螃蟹一樣橫著走,這樣就可以很輕松地將自己的愛車駛入停車位。航天三院8359所的全方位移動技術就實現(xiàn)了這個功能,還可以實現(xiàn)車體在地上隨意自轉,不用再去考慮車輛的轉彎半徑。
可以預見,航天技術的民用會讓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選擇。
2011年12月,航天三院8357所研制的縮微智能車與公眾見面,這部無人車已經實現(xiàn)在縮微模擬的智能交通環(huán)境下,按照交通規(guī)則自主行駛,在前方遇到慢速車輛時,可以自動換道行駛。當無人車看到交通標志時,可自動識別標志,按照交通標志的指示行駛。
此外,航天三院306所節(jié)能透光氣凝膠玻璃研究正式啟動,目前已成功解決技術創(chuàng)新原理性問題,成功制備了小樣產品,并開展了各種工程化試驗,依托航天技術的這款產品將為中國的建筑節(jié)能添一把力。
在基于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是航天技術的演練場。目前,航天二院已經與湖北省武漢市簽訂了國內首個智慧城市建設規(guī)劃,航天領域的系統(tǒng)論、技術、人才都將在現(xiàn)代城市的建設中發(fā)揮作用。
從神一到神九生活為之改變
1、神舟一號(1991年11月):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fā)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神舟一號科研實驗相對較少,但自此開啟的“太空誘變育種”實驗影響深遠。
2、神舟二號(2001年1月10日):載人航天應用系統(tǒng)第一次全系統(tǒng)執(zhí)行在軌飛行試驗任務,中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比如開展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huán)境效應實驗等,是我國航天領域首次進行多物種綜合性生物學研究。
3、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我國飛船第一次搭載生物樣品,包括一種被稱為Monascus的生物菌株,果蠅、靈芝、烏龜?shù)男呐K細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經組織等20種生物樣品。
重點進行了空間生命與空間材料科學領域的相關實驗,這些研究成果對于獲取以至生產高純、高效的生物制品和進行生物藥品研制具有重要意義。
4、神舟四號(2002年12月30日):首次將杜康酒曲及植物種苗紅豆杉的組胚試管苗帶上了天。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實驗和空間生物大分子和細胞的空間分離純化實驗可以為空間制藥和培育生物新品種探索新的方法。
5、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搭載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以載人為主要任務,科學實驗較少,其軌道艙運行100余天,神舟五號軌道艙開展了空間環(huán)境監(jiān)測、空間定位等科學實驗,獲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科學數(shù)據(jù)。
6、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于太空育種實驗。并且是我國第一次實現(xiàn)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以宇航員本身作為生理試驗的對象,考驗人體在太空環(huán)境中的新陳代謝情況。同時也是中國首次在自己的載人航天任務中進行航天醫(yī)學空間實驗研究,為人類將來在太空生存的航天醫(yī)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7、神舟七號(2008年9月25日):搭載物品包括微生物菌種和雜交水稻。其中微生物菌種包括靈芝等;雜交水稻包括“洲A”和“洲B”兩種。同時釋放了伴飛小衛(wèi)星,以及進行了固體潤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
8、神舟八號(2011年11月1日):搭載共有33種生物樣品,其中包括桂花樹、羅漢果和蘆竹,河北懷來縣的葡萄種子,以及“日本晴”的水稻品種。
神八以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為主,搭載了中德合作的有效載荷。有效載荷是中德合作的生物,是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的一個改革。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里面首次開展空間應用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
9、神舟九號(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承擔15項航天醫(yī)學相關空間實驗。
其中包括航天飛行對前庭眼動、心血管及腦高級功能影響研究,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的細胞學機制研究,空間骨丟失防護技術研究,在軌有害氣體采集與分析,航天員在軌質量測量5項主要航天醫(yī)學相關空間實驗。另外還有首次開展在軌、失重條件下?lián)錈嵯⑼吹乃幋鷦恿W研究、航天員睡眠清醒生物周期節(jié)律監(jiān)測等10項航天醫(yī)學空間實驗。
最新資訊